专业配资 1644年,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,崇祯帝在犹豫:到底去不去南京呢?_李明睿_大明_迁都

发布日期:2025-07-15 23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专业配资 1644年,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,崇祯帝在犹豫:到底去不去南京呢?_李明睿_大明_迁都

《我在岛屿读书》专业配资

1644年正月,大明崇祯十七年的伊始,李自成的闯王势力在西安宣布建立大顺政权,定都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都,并改元“永昌”。经过短暂的准备,李自成终于在二月初二(3月10日)亲自率领大军出发,目标直指大明京师——北京。

李自成的队伍在沙涡口集结了三千余艘船只,随后横渡黄河,势如破竹,迅速攻占了山西的汾阳、阳城、永济,河南的焦作等地。至3月13日,李自成大军攻下了西北重镇太原,并稍作休整后,继续南下,攻占了山西的忻州和宁武等地。在这一系列战斗中,叙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壮,周遇吉,这位坚守忻州的守将,面对李自成的强大军队不屈退却。他在弹尽粮绝时仍然守城,不惜开门与敌人激战,最终英勇牺牲。据史书记载,周遇吉“全身矢集如猬毛”,令人肃然起敬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的妻子刘氏同样是一位英雄女性,在城破之时,她带领着二十多名妇女投身战斗,最终全被烈火吞噬。李自成攻占宁武后,下令对城内所有人进行屠杀,宁武城内的男女老少无一幸免。接下来,李自成的大军继续征战,经过大同、居庸关、昌平,最终连克阳和、宣府等地。

展开剩余78%

当李自成大军抵达宣府时,北京的崇祯皇帝在眼看局势危急之时,终于无法再保持冷静,决定号召京城的勋贵捐款支援,但结果却令人失望,连一点点款项都未能筹得。此时,李自成亦伸出了橄榄枝,提出一个条件:如果崇祯答应他割据西北,称王称霸,并承诺大军百万饷银,他便会立即撤回河南,不再进攻京师,并且帮助朝廷剿灭满清,只是不再进宫觐见。这一条件看似诱人,但最终崇祯没有答应。

许多人批评崇祯皇帝的决策,认为他愚昧无知,错失了转机。但我认为,崇祯的拒绝并非出于愚蠢,而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根本无法支付百万饷银,这一点,他自己心知肚明。

既然无法接受李自成的条件,崇祯是否还有其他应对之策呢?事实上,历史上有一位明智之士——李明睿,他曾劝崇祯撤离京师,迁都南京,保存实力,再图未来。崇祯皇帝并非完全愚昧,他曾回应李明睿,表示自己也有此打算,但大臣们并不支持。李明睿则进一步劝说崇祯,要果断迁都。但崇祯始终迟疑不决,最终举行了一次朝会,征求百官意见。令人震惊的是,面对这番提议,朝中的官员们却纷纷站出来反对,指责李明睿“祸国殃民”,甚至要求处死他以平民愤。崇祯无奈,只好作罢,既未派太子南迁,也未能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。

即使崇祯真迁至南京,历史也许会有所不同。南京作为明朝的三大都城之一,曾是朱元璋时期的首都,政治地位极为重要,且地处江南,富饶之地,拥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朝廷生存。事实上,在明朝灭亡后,南京曾短暂成为南明的小朝廷,尽管最终失败,但若崇祯真能移驾,凭借他的威望和控制力,也许可以延续大明的命运。可是,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,崇祯最终并未选择迁都,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,崇祯带着无尽的失望和痛苦,结束了自己短短三十四年的一生。

对于崇祯为何不去南京,许多历史学者猜测他可能患上了极度的抑郁症,精神上的绝望让他对一切失去了信心。他身心俱疲,甚至不再渴望活下去。自从登基以来,他就不断面临外敌入侵、内乱不断、朝廷腐化、自然灾害等困境。李自成的起义便是压倒他最后的那根稻草。在他心中,大明的希望早已破灭,他不再期望任何的拯救,甚至对南京迁都的提议也不再抱有希望。尽管他身处帝位,权力在手,但实际他早已没有了心力去应对任何问题。

历史上,崇祯的罪己诏几乎成了他心情的写照。从崇祯八年起,随着朝政失控、灾难频发,他开始接连发布罪己诏,直至最终被李自成攻破京城。在他短短的十七年里,虽然他努力想扭转乾坤,但始终未能走出困境。而在这十七年里,他看到了朝中大臣们的背叛,也感受到了自己与朝堂日益疏离的情形。

崇祯的皇位让他一直深感焦虑和疲惫,尽管他拼尽全力想要复兴大明,但在他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,无法改变大明日渐崩溃的局面。即便在最关键的时刻,他所依赖的百官依旧冷漠不仁,不肯伸出援手,反而在李自成的军队入京后,变得趋炎附势、迎合权势。

崇祯最终的孤独结局,也许正是在他长期被压抑、处境绝望的情况下形成的心理状态。即便他在最后一刻选择自尽,也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。无论是在南京迁都,还是力求与李自成达成和解,崇祯可能早已明白,眼下的大明,早已无力再战。

崇祯死后,原本死活不愿捐款救国的臣子们,却一个个落入李自成的手中。这些曾经与李自成为敌的人,最终在他的铁血手段下遭遇了无情的处罚。魏德藻、吴襄等曾经的高官,终究死于非命。而这一切,也许正是李自成想要在夺取崇祯的帝国后,给那个曾经充满希望和失望的皇帝的一种“报偿”。

然而专业配资,我个人认为,崇祯的悲剧也未必注定不可避免。若他能尽早采纳李明睿的建议,迁都南京,以江南的富庶和当地士人的支持,他完全有可能延缓明朝的灭亡,甚至为大明争取更多的时间。可惜的是,在他心情已近崩溃的那一刻,一切决定已然太晚。

发布于:天津市